大数据不是空中楼阁 从火到活,是个慢动作
最近听到刚迈入理想学府的堂弟回想起高考填报志愿时候的焦虑,“差点就找‘大数据’帮我算命了”。据说,今年一些高考志愿咨询机构声称可以用大数据帮考生分析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为最佳。实际上,这种咨询不知数据来源与规模,也拿不出分析模型,却因为戴上了“大数据”的帽子而平添了几分权威,即便叫价不菲,也让考生趋之若鹜。也许我们都曾被灌过这样的大数据“鸡汤”:大数据能够告诉商家啤酒与尿布一起摆放会更畅销,大数据比消费者自身更知道需要什么商品,大数据能帮你分析基因预防疾病……好像只要拥有足够的海量数据就能预测一切。事实上,不少案例最终被证明不过是好听的噱头。大数据从足够“大”到可以“用”,再到用来赚大钱,哪能一步登天!大数据不是一座空中楼阁,只有从数据供给端到汇集、清洗和加工数据的中间端再到需求端,从打地基开始,一层层砌砖加瓦,才能筑起大数据应用的高楼。
大数据要足够“大”,先得有数据采集全覆盖。从我国大数据应用情况来看,覆盖的领域仍十分有限,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政府、公共服务、工业、农业应用才刚刚起步,其根本症结也在于大数据产业链还未完善,无法垒起数据“高楼”。除了地理信息类和语音类数据之外,大多行业内还未实现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应用完整链条的建立。只有建立起成熟的大数据产业链条,求解大数据才能得出更加可靠深入的答案。
互联互通,消除数据孤岛,大数据才“有用”。在数据供给端,开放共享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北京、上海都建设了政府数据开放网站,贵阳和武汉等地也上线了大数据交易平台。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将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作为核心内容,力求以政府数据的率先开放形成巨大的示范作用,带动提升社会认知,以政府应用为样本推进企业机构数据意识的觉醒,加快全社会数据开放融通的步伐。
从“有用”到“会用”,离不开大数据服务商的培育。虽然阿里巴巴等一些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开始通过大数据技术用于企业自身的决策发展和对外提供服务,但大多数用户端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企业还缺乏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手段,对能够采集整合多源头数据、分析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中介的需求十分强烈。同时,兼具技术、信息安全和法律责任的数据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消解数据拥有者的顾虑,让其对自身数据资源在市场中流通更具安全感。补上这一连接数据供给和应用的中间短板是我国大数据产业繁荣的必修课,未来应该着重鼓励发展更多专业的数据中介。
扩大大数据的应用还需应用端自身发力。目前大数据的市场需求巨大,但只有探索更丰富实际的应用场景才能牵引数据供给和处理的发展。应用场景的开拓需要大量熟悉行业内特定情况与知识的传统人才参与进来,解决选择哪种类型的数据、得到大数据结果后如何指导实际行为等问题。
大数据从火到活是个慢动作,给大数据发展多一点耐心,慢慢完善成熟整体产业链,大数据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中才能真正活起来。
转自互联网
页:
[1]